各单位:
聚焦贯彻落实全国教科研大会和全市“两会”会议精神,推动学校科研工作深入开展,鼓励科技创新,提升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和2025年度科研工作安排,拟开展2025年度校级科研课题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研究类别及方向
1.党建、党史研究。侧重于阐释弘扬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历史意义,新时代职业院校党建、党组织的组织能力等研究;
2.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注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具有原创性或开拓性,避免低水平重复。侧重于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思政育人共同体、职业教育引领践行教育家精神研究;
3.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侧重于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和教育强国战略精神,针对当前职业教育特色发展、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改革、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新质生产力、跨界融合发展、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其他重要领域的相关研究;
4.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侧重于黄炎培教育思想与高职教育融合、黄炎培教育思想融入课程思政教育、黄炎培教育理论与实践育人等研究;
5.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准确把握中华文化当代价值,坚持“两创”方针,依托聊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名人名城文化精神内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聊城文化影响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6.乡村振兴研究。侧重于提升职业院校乡村振兴研究能力、乡村振兴人才育训、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城乡融合发展、乡村产业振兴、乡风文明建设、农文旅融合、乡村教育等研究;
7.产教融合研究。侧重于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融合、职业院校与园区结合、教育与科研同向发力、建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技能清单开发机制、微专业建设等研究;
8.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侧重于进一步推动技术迭代升级,积极探索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围绕学习型社会建设、开发新型数字教育资源、数字赋能因材施教、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智慧校园建设等开展研究。
9.职能部门应用研究。侧重于高职院校各行政部门亟需研究解决的从严治党、依法治校、意识形态、校园管理、统战、群团、军事理论、科普、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就业创业、美育、人事管理、媒体宣传、“一院一品”专业文化研究等职能部门工作研究;
10.科学技术研究。立足聊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服务,围绕产业转型需要,深化与本地行业企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新颖、先进和实用性,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侧重于生态环保、绿色低碳转型、公共安全、生命健康、节能降耗、高效生态农业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
11.其他研究类别。
二、申报条件与要求
1.有校级在研科研课题者,不能作为课题负责人申报;每人只能主持申报一个课题,且作为重要参与人不能超过两项。(注意:课题负责人需提前与拟参与成员沟通确认,如同一成员参与课题超过两项,则视为课题形式审核不合格,不予评审)
2.不得用已获批立项的各级各类纵向、横向项目相同或相似的研究内容重复申报校级科研课题。
3.课题名称表述应科学、规范、简明,一般不加副标题。
4.支持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或重要应用前景,有望申请到上级纵向科研项目的前期启动研究项目;各单位要结合自身研究优势和特色,进行充分论证和提炼,确保申报课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5.本次申报不限名额,但理工科院部申报的科技类课题数量应占部门申报总数量的80%以上。同时本着科研服务地方的原则,凡是申报来源于实际需求或者解决企业难点的课题,并与企业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产出一定成果或收益,评审时同等情况下予以优先考虑。
6.研究期限原则上两年,最长不超过三年。人文社科类课题在研究周期内应形成公开发表的阶段性成果、典型案例等;科学技术类课题应深入企业、服务企业进行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应用。
7.各院部应加强形式审查,认真审核本部门申报课题的所属类别、方向,申请书版本是否与附件一致,如出现错误,教务处将不予受理。
三、申报时间和材料
1.申报时间:2025年1月20日-2月27日。
2.提交材料:申请书及汇总表电子版,以院部为单位发送至教务处科研科邮箱:lczyjsxykyk8375040@lc.shandong.cn,纸质版签字盖章后报送至北校区图书信息楼606,逾期不受理。
附件1: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课题申请书
附件2: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科学技术课题申请书
附件3: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课题汇总表
附件4: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合作协议书
教务处
2025年1月23日